4月14日设为世界量子日--中国活动正式启动

  • 孟繁梓
  • 日期:2021-04-14
  • 6988

2021年4月14日,量子世纪(2025)中国活动计划暨首场量子科技系列讲座成功在京举办。此次活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亚太地区)、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联合举办。作为“量子世纪(2025)”在中国的启动会,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形式由寇享学术同步直播,共吸引两千七百余人的积极参与。

部分参会人员合影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术副校长、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亚太地区)主任吴岳良院士,带来“迎接新量子世纪,点燃新科学革命”主题讲座。吴岳良首先回顾了量子理论的百年发展历史,接着介绍了量子理论发展带来的科技进步,并展望了量子新世纪的科技革命。最后,他还简要介绍了自己近期在“超统一场论的基础”方面的工作。

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出版中心主任胡升华,中科院自然史所研究员、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张柏春共同带来“王守竞与早期量子力学研究”主题讲座,主要介绍了王守竞及其相关研究对量子力学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并简要总结了量子力学诞生前后美国理论物理状况以及对中国物理学早期发展的观察。

从左至右:吴岳良,胡升华,张柏春

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副所长周善贵,中科院自然史所副所长关晓武出席启动会并致辞。中科院自然史所副研究员刘金岩向各位介绍了“量子世纪2025”活动的由来,并借此机会倡议更多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

从左至右:周善贵,关晓武,刘金岩

20世纪,人们基于量子力学认识到了微观世界,发展出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量子新世纪即将到来,仍有很多关于量子的未知悬而未决,期待更多年轻学者加入到相关研究中,带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促进重大颠覆性科技创新。

【“量子世纪2025”背景简介】

19世纪末,物理学家逐渐意识到经典物理无法合理解释微观世界全部现象,开始致力于探索新理论。1900年,普朗克最早提出“量子”概念。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物理学家逐渐构建起量子力学的核心理论。1925年,海森堡、玻恩和约当合作发展量子力学的矩阵力学形式。1926年,薛定谔发展了量子力学的波动力学形式并证明其与矩阵力学等价。量子力学的建立,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壁垒,重塑了人们对科学和世界的认知,激发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

“量子世纪(2025)”是由美国物理学会于2020年发起,旨在回顾量子力学百年发展历程中理论、实验、技术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前瞻未来百年量子材料、量子计算等科技的发展,以期加深公众对量子力学的理解。类似于2005年“国际物理年”、2015年“国际光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计划将2025年定为“国际量子年”。目前,欧洲物理学会、欧洲核子中心、德国马普学会、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丹麦玻尔档案馆、俄罗斯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以及韩国、印度物理学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参与了该活动。

国际物理学家根据约化普朗克常数h=4.13566×10^(-15) eV∙s,建议从2021年起将每年的4月14日定为庆祝日。通过在世界各地展开量子专题活动,共话量子科学百年历史并前瞻其未来百年发展,以期加深公众对量子科学的理解。

【相关报道】

科学网: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4/456016.shtm